欢迎来到武汉易学大讲堂 大六壬视频、八字视频学习,风水实战函授、汉派六爻函授皆为国内最高水平!为客户起名字、批八字、合婚、择吉日、测日常百事、看风水!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易学研究 > 现代易

大家说易

现代易

学易经

易学基础

易学人物

易学专家

《洛书》推理

来源:作者:admin时间:2013-09-24浏览次数:1197
  

    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是一种古老的传说,见于文字记载的,最早可能是《尚书·顾命》篇。稍晚,《论语》中有:“河不出图”之句。

    《易经》的起源很有可能和《洛书》有点关系。《易经》的“易”字可能由“日”和“月”二字组成。故推理:《洛书》是一种天体图案,或星图。从“月”字出发,可推理:这片星图可能在月球轨道(暂称之为白道)附近。又《洛书》起源于黄河流域,可能在夏天的上半夜在中天容易见到,其中也应有几颗很亮的亮星。视星级亮于(小于)1的恒星,共有十二颗,其中又应在我国文献上常见到的,在我国文献上常提到的恒星,约有二十几颗。在这样的推理下,我们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其中几颗亮星。它们是:

1)“天狼星”(Sirius,大犬星,阿尔法星,AlphaCanis Major),视星级-1.58,为视星级中最亮的星。

2)“参宿七”(Rigel,猎户座,比塔星,Bate,Orion),“实际亮度”78000,为实际亮度中第二亮星。

3)“参宿四”(Betelgeuse,猎户座,阿尔法星AlphaOrion),:“实际亮度”15000,为实际亮度中第四亮星。

4)“毕宿五”(Aldebarab,金牛座,阿尔法星,AlphaTau)视星级+1.06。此星很近月球轨道,是我国文献中常提起的星体。

5)“南河三”(Procyon,小犬座,阿尔法星,AlphaCanis Major),视星级+0.34,为实际亮度中第八亮星。

我们把《洛书》和这一区域的星图,并排印在一张图上比较,如图J1所示。

J1是洛书和一段白道附近的星图。左图是洛书,其中的左上、左下、右下各有封闭的斜方形图案。右图是星图,也有相似的封闭的斜方形图案。它们是:双子星座、大犬星座、天兔星座、图中两幅图案的封闭联线,都是《洛书》和星图中原来就有的。这些封闭连接线,当然不实际存在,而是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想象出来的。

两幅图像,相隔几千年。为了证实它们可能同源,不妨再加几点修正。毕宿五(AlphaTau)不妨和猎户座伽马星(Gamma,Orion)连接,以便和洛书右上角斜线相对应。和猎户座厄普西窿星(Epsilon,Orion)相连接的猎户座卡帕星,不妨分离出去,以便和洛书正下方的孤立的圆圈相对应。

洛书中央的“十”字的上下、左右方位是正的。而星图中的“十”字(想象中猎户的腰带)是斜的。后来《洛书》版本也有将中心“十”字绘成斜的,如:宋刘牧的“河图第四十九”中的“十”字就是斜的。图J1中最靠近白道的亮星之一是毕宿五(AlphaTau),俗称“毕星”。古文献中,多次提到毕星和月的关系。

先人对毕星和月的认识 

   《书经曰:“箕星好风,毕星好雨”,“月之从星,则以风雨”。巴比伦记载有“轸宿为风星,昂宿为雨星”。东汉王充《论衡》提到有一次孔子要备雨具,因“昨暮月离于毕”。又一次他不要备雨具,因“昔日离其阴,故雨。昨暮离其阳,故不雨”。《孙子兵法》中《月战》篇,专论“天时”。曰:“十战而六胜以星也”,“十战而七胜以日也”,“十战而九胜,月有…而十胜”。

   再看《三国演义》九十九回末尾有几段话,其一,“孔明笑曰:‘见毕星蹿于太阴之分,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’”;其二,“懿曰:‘见毕星蹿于太阴之分,此月内必有大雨’”。结果是“未及半月,……大雨连降三十日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今人对毕星和月的猜想           

   恒星远在太阳系之外,就经典物理原理,难于说明其对地球的作用。但近代的概念,把引力场开拓为有波粒两重性的引力波或引力子。他就可能不必受反比于距离二次方的衰减,他能跟着光波或光子,远行于宇宙之间而不衰。

   此外还有粒子对撞中能量集中的可能性,也将改变我们的观点。

   所以,古人之言,未必都是迷信。

小  结

   可以推理:古之《洛书》,可能和预测黄河洪水有关。

   如果以上推理部分反映实际,那么对迷惑我们两千余年的问题,可能找到一个研究的起点。

附:“预测论”的基本概念

   预测论的发展,是建筑在认识论的假定下。我们把认识体系分为:抽象、物理、信息三层认识体系。在这三层认识体系的背景上,又明确几点基本概念,它们是:

    1)实体(entity)都是可数的。一切实际存在的物体和一切发生的事件都由它们的基本单元组成,这些基本单元是可用自然数来数个数的。物体的基本单元有如:光子、光波(包)、引力子、引力波(包)、电子、核子、分子、细胞、婴儿、星球、天体系等。他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存在,不存在半个,如半个电子或半个婴儿都不可能存在。事件的单元有如:原子裂变、粒子对撞、慧木相撞、运动会、地震、暴雨、战役、革命等等。他们只能一次一次地发生,不能发生半次,如不可能发生半次裂变或半次革命。

     实体的基本单元既是可数的,那么“首一多项式(monic polynomial)”将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。可公度性可以看作为一特款。

     如果一切实体的基本单元是可数的,那么,它们都具备有可公度性的特性。这一原则可称为“可公度性原则”。

     如果用函数来表示实体(entity),它将是离散的,不连续的。所以也是不可微的。这是“可公度性原则”的延伸。

    2)一切实体的全部状态是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到的。1905年人类认识到波(包)有粒子特性。1924年戴波格里(Louis de Broglie)又认识到粒子有波(包)的特性,即物质的波-粒两重性。根据1927年海森堡(Werner Heisenbrg)提出的“测不准原则(Uncertainty principle)”粒子的位置和其动量不能被同时认识到。

     1948年,申农(C.Shannon)提出有关某一事件的“信息”可用概率表示,这意味信息是建立在概率条件下。到了60年代,知识的不确定性又被“灰色体系”的“灰度”来形容,也被“模糊数学”的“模糊度”来形容。80年代以来,“混沌体系”的概念出现在文献中。

     这些概念的总体可称之为“不确定现象”。

    “预测论”把知识的不确定性形容为偏知识、模糊知识、概知识等等。并用偏度、模糊度(或置信水平)、灰度等来衡量。当一个“认识模型”在运算中提取知识时,同时把这项知识(结论)的偏度、模糊度、灰度等记录下来。这在一张代表性的计算流程图中完全可以看出来。

    3)事件集可以划分(partitioned)为“常态子集”和“异态子集”。以上概念是对物体或事件的基本单元的。现在讨论物体或事件的集合。任何事件集都可主观的划分为两个互不相交(disjoint)的“常态子集”和“异态子集”。常态子集中的事件是一般、经常、常规等有代表性的事件。他们的主要要素是统计量,如:期望、方差、平均值、中位值等。取得这些统计量的原理是概率论和统计学。“异态子集”中的事件是异常、例外、特款等事件。他们主要要素是信息。取得信息的原理是信息论。

     从常态要素可作“统计预测”,以知其大概。从异态要素可作“信息预测”,以知其特性。这就是预测论的方法论。

    4)算术演算会导致信息失真。一个短跑运动员十秒跑一百米,这是一条体育信息。物理学认为是速度问题,以米为长度单位,以秒为时间单位,经单位换算,速度是每秒十米,成为物理信息。原信息就此完全丢失。又如,波的要素有:周期、频率和相位。在这三要素域内分别作演算,可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结论,何况有些经典算法引入“基频”、“倍频”等变量,可能使信息丢失或失真。“预测论”中引入“浮动频率”,就希望能减少因“基频”、“倍频”等变量引起的信息失真。

     “浮动频率”是“预测论”中信息保真的一项手段。

      从以上讨论可看出:预测论的基础使广泛和巩固的。它可以用来改进许多通用的算法。问题在于是否值得,如每星期七天并不合理,大家习惯了,不值得去改他,那么我们就以大礼拜、小礼拜去工作和休息。(本文为翁文波先生1994926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“翁文波预测论学术座谈会”上的讲话。)


赵向阳微博

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(武汉易学大讲堂) 版权所有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在线QQ:448069585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电话:027-82761397 13476013916

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:鄂ICP备11016613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