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天,在不同的哲学家具有不同的涵义。大致说来,所谓天有三种涵义:一指最高主宰,二指广大自然,三指最高原理。由于不同的哲学家所谓天的意义不同,他们所讲的天人合一也就具有不同的涵义。
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,发源于周代,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,到宋代的张载、二程而达到成熟。张载、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,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,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。张载、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,分析起来,包括几个命题:
(1)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。张载说:“理不在人皆在物,人但物中之一物耳。”(《语录》上)明确肯定人是一物。张载《西铭》说“天称父,地称母,予兹貌焉,乃混然中处”,其主要意义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。
(2)自然界有普遍规律,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。张载说:“若阴阳之气,则循环迭至,聚散相荡,升降相求,絪缊相揉,盖相兼相制,欲一之而不能,此其所以屈伸无方,运行不息,莫或使之,不曰性命之理,谓之何哉?”(《正蒙·参两》)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,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。
(3)人性即是天道,首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。张载说:“性与天道云者,易而己矣。”(《正蒙·太和》)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,即是变易。程牙刷说:“道与性一也。”(《程氏遗书》卷二十五)又说:“道未始有天人之别。”(同书卷二十二上)他认为天道、人性、人道是同一的,其内容即是理,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,张、程都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,但张载以为这道即是变易,程则以为道即是理,这是彼此不同的。
(4)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。这是《易传》提出的,以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”这理想境界。张载、程颐亦接受这种观点,但是没有更详尽的发挥。
关于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,中国古代有三种典型性学说,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(顺天)说,二是荀子的改选自然(制天)说,三是《易经》的天人调谐说。庄子的观点是消极思想,荀子的学说受到高度赞扬。但是,如果一味讲“戡天”,也可能陷于破坏自然。事实上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。如果盲目破坏自然,会引起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严重后果。近年来人们强调保持生态平衡,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。《周易大传》主张“裁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”,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”,是一种全面的观点,人要利用自然就要顺应自然,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,既不屈服于自然,也不破坏自然。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。应该肯定,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价值。
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(武汉易学大讲堂) 版权所有
邮箱:manzuyr@163.com 在线QQ:448069585
邮箱:manzuyr@163.com 电话:027-82761397 13476013916
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:鄂ICP备11016613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