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武汉易学大讲堂 大六壬视频、八字视频学习,风水实战函授、汉派六爻函授皆为国内最高水平!为客户起名字、批八字、合婚、择吉日、测日常百事、看风水!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易学研究 > 现代易

大家说易

现代易

学易经

易学基础

易学人物

易学专家

易 经 之 象

来源:作者:admin时间:2013-09-24浏览次数:1186
  

   《易经》的视点是人类童年的视点,初民们目光非常奇特,不是看,而是发现!一切都令他们啧啧称奇,一切都令他们刨根问底,一切都引得他们沸沸扬扬!
   孔子初入太庙时,不停地发问,他的学生慎重记下这件事,于是我们知道圣人始终持有一颗赤子之心。可以设想:
   假如伽利略对教堂的钟摆习以为常;
   假如瓦特不去注意炉上那壶开水;
   假如牛顿懒得理会落地的苹果;
   假如魏格纳只是浏览一下世界地图;
   假如龙马负图出于孟河,而伏羲却无动于衷;
   假如神龟列文现于洛水,而大禹却一笑了之;
   ……
   也许,大千世界会逊色许多!那么是偶然性在起作用吗?偏偏必然就藏在偶然之中,这些天才们大都有着一颗不惹尘埃的童心,才看见了常人视而不见的东西。
   而我们只是在孩子们频频发问时,才悚然一惊,意识到我们虽然能够认识事物,却不再观察事物了,事物的名称让我们止步,我们认识书名,却懒得翻开书页了。
   《易经》让人以返朴归真的心态,去重读世界,这视点当然是从“象”开始……
   象,是《易经》独特的传达天道的方式。
   象的说法很繁杂,起初滥觞于汉,后来又廖落于宋,一场讨论起起伏伏,持续了两千年,仍是百家争鸣,也堪称易学史上一奇了!
   如果以简驭繁,也许能从糊涂中求点明白。
   何为“象”?
   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说:“龟,象也;筮,数也。物生而后有象,象而后有滋,兹而后有数。”
   《易·系辞下》说:“是故易者象也,象也者像也。”唐代孔颖达(公元574——648年)疏“谓卦为万物象者,法像万物,犹若乾卦之象法象于天也。”
   《韩非子·解老》说:“人希见生象也,而得死象之骨,案其图以想其生也。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,皆谓之象也。”
   从横面看,象可分为:本象、物象、事象。
(1)本象
    阴、阳爻象
    两仪象
    四象象
    八卦象
    六十四卦象
   《朱子语类·卷六十六》说:“象,谓卦画,系本卦自有之象。”
(2)物象
    近取诸身之象
    远取诸物之象
    卦衍之象
(3)事象
   “盖其所谓象者,皆是假此众人共晓之物,以形容此事之理,使人知所取舍而巳。”(《朱子语类·卷六十七》)
    从纵面看,象可分为:现象、意象、法象。
(1)现象
    为人所感知的表象,如“天垂象”、“在天成象”、“仰观象于天”、“见乃谓之象”等。
(2)意象
    为意会、印象、想象之意,如“设卦观象”、“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”、“君子居则观其象”,以及“失得之象”、“忧虞之象”、“进退之象”、“昼夜之象”等。
(3)法象
    为效法、象征、取象比类意思。《易·系辞》说“圣人有以见天
    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”以及“天垂象,圣人则之”、“象也者,像此者也”等。
    另外,古人提出“尚象制器”的说法,以六十四卦的形象、结构、功能所揭示出的自然性质,来构思设计,发明创造,找出特殊性中蕴含的普遍性。近人张承绪归纳为:
   巽绳结离目为网罟,佃渔通田鱼,田谓坤二,巽为鱼,故结绳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;
   巽为曲木,耒象,耒以运耜,艮手把耒入坤田,巽草倒上,故耒耨之利,盖取诸益。
   离五在中,为日中,通井巽为市,坎水艮山,百货所出,否五之初,上下易位,震为交巽为退,故日中为市,交易而退,盖取诸噬嗑;
   乾为衣,为治,坤为裳,故垂衣裳而治,盖取诸乾坤;
   巽为长木象舟,艮为小木象楫,坎为通,艮手持楫,动舟于坎水,故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盖取诸涣;
   否乾为马,为远,坤为牛,为重,马待巽股跨,牛系物于艮背,初往上来,故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盖取诸随;
   艮为门,震反艮又为门,坎为暴客,艮手击震木于坤夜,故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,盖取诸豫;
   艮为小木,称杵,坤为地,晋上之三,阙坤为臼,艮手持杵,出入臼中,故臼杵之利,盖取诸小过;
   睽无妄五之二也,坎为弧,离为矢,无妄乾为威,五之二,故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睽;
   巽为长木,反在上,为栋,乾为宇,在下,为下宇,故上栋下宇,盖取诸大壮;
   巽木为棺,兑为口,乾人入处其中,外体又反巽,内棺外 槨,厚于薪葬,故取诸大过; 
   书以识言,契以认事,夬通剥,坤文为书,兑附决称契,故以书契代结绳,盖取诸夬。(《周易象理证》)
    以上是所谓制器十三卦,事关养生送死,及防寇,防伪等社会生活的演化,这是人类刚要跨过自然之门时,得出的“与天地相似”的简略模型世界。根据孔子的观点,这是把“意象”或完美的上天理想,变为人类器物、习俗和制度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尝试。不过根据考古发现,一些器物远远早过《易经》成书年代:
   弓箭28000年;
   衣裳18000年;
   宫室8000年;
   舟楫7-8000年;
   鱼网7000年;
   耒相杵臼6-7000年;
   文字6000年。
   古代哲学家当然没有见到这些考古证据,他们只是在卦象与器物之间看到了共通之处,于是提出了“尚象制器”的思想,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兴起,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!
   象在汉代过于繁杂,近乎滥觞,有所谓六日七分,七十二候,纳甲、爻辰、互体、半象、两象易、旁通、八宫卦、世应、飞伏、游魂、归魂等等,加上把卦爻弄出许多变化,牵涉更是广泛,几乎是想得什么象,就有什么象,以便比附和解说。
   从孟喜、京房起,一直到虞翻,汉代的“取象说”达到了一个高峰。据统计,汉代虞翻所取的八卦逸象之多就令人吃惊:
   乾象六十二
   坤象八十二
   震象五十
   坎象四十六
   艮象三十八
   巽象二十
   离象十九
   兑象九
   以上取象共达326种,变得纷纭繁琐,闻者不知所云,习者不知所从,筮者不知所取,真是一失足踏入孔明八卦阵,低头只觉飞砂走石,抬眼却见日月无光。
   这时一位叫王弼的年轻人断然提出“得意忘象”的主张,史称“王弼扫象”。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,可惜他年仅24岁便撒手西去。这位反潮流者尽管打倒了那么多学术权威,却没来得及竖立新的理论,仅仅留下一本充满道学气的《周易略例》;其余还有二三本与此无关的书,但已无人提起了。以后冷冷热热过了大约1000年,这个使命终于由朱熹、程颐等人完成,于是继汉代象数学派高峰之后,又形成了易学史上的另一个高峰——宋代理义学派的鼎盛!


赵向阳微博

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(武汉易学大讲堂) 版权所有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在线QQ:448069585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电话:027-82761397 13476013916

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:鄂ICP备11016613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