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人心中,“天”是人格化的,是道德至上的,是会垂天象以昭示人间吉凶的,一句话,天与地是要相互感应的,但天人感应究竟怎样具体实现,首先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:天下之大,东西南北,郡国州县繁多,各地的情况大不相同,“吉凶”当然也就不能一概而论,则“天垂象”之后,究竟能看出何地的人世吉凶,必须先确立某种对应法则才行。这种天与
地对应的法则,就是分野理论。
分野之说,渊源甚古。《周礼·春官宗伯》所载职官有“保章氏”,其职掌是:
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,以观天下之迁,辨其吉凶。以星土辨九州之地,所封封域,皆有分星,以观妖祥。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。……
这里“以星土辨九州之地,所封封域,皆有分星”的说法,已道出分野理论的基本原则,即把天上不同的星宿与地上的各州、国一一对应起来。至于“以十有二岁……”云云,则就是我们在上一章第4节中谈到过的星空“十二次”划分法,这被认为是为了应用岁星(木星)纪年法而设立的。
分野体系中最精致、最规范化的一种,见于《晋书·天文志》上,出于唐代大星占学家李淳风(公元前602—670年)的手笔。也是由相互照应的两部分组成,第一部分称为“十二次度数”,主要是将十二次与二十八宿精确对应起来,同时给出对应的地支和分野,从其中所列的古国名,还可想见这种体系的起源很可能是在战国时代:
寿星 辰 郑 兖州 轸 12、 角、 亢、 氏4
大火 卯 宋 豫州 氏 6、 房、 心、 尾9
析木 寅 燕 幽州 尾 10、 箕、 斗11
星纪 丑 吴越 扬州 斗 12、 牵牛、须女7
玄枵 子 齐 青州 须女 8、 虚、 危15
取訾 亥 卫 并州 危16、 室、 壁、 奎4
降娄 戌 鲁 徐州 奎 5、 娄、 胃6
大梁 酉 冀州 胃 7、 昴、 毕11
实沈 申 魏 益州 毕12、 觜、 参、 东井16
鹑首 未 秦 雍州 东井16、 与鬼、 柳8
鹑火 午 周 三河 柳9、 七星、 张16
鹑尾 巳 楚 荆州 张17、 翼、 轸11
中国古代将天分为365又四分之一度,而不是西方所习用的360度。在二十八宿坐标体系内,每宿所占的度数很不均匀,比如最大的是东井,30多度;最小的觜宿只有2度。但十二次则是将周天均分为12等分。因此两者要精确对应,有些宿必须分割。上面宿名右下角的数字,表示该宿在数字所示的度数处被分划;不标数字则表示该宿全部都属某次。试以玄枵为例:它占有从须女宿8度开始,经过虚宿全部,到危宿15度为止的一片区域。其余仿此类推。
二十八宿中有些宿名在不同的古籍中稍有差异,为方便以后的称引和讨论,这里先一并说明一下:
斗:又名南斗,这是避免与北斗相混。
牛:又名牵牛。
女:又名须女、婺女。
室:又名营室。
壁:又名东壁。
觜:又名觜觿。
参:又名参伐(较少见)。
井:又名东井。
鬼:又名与鬼。
星:又名七星。
此外,十二次中取訾,有时也写成诹訾。
《晋书·天文志》分野体系的第二部分称为“州郡蹶次”。不仅列出十二次所对应的古国和十二州,还列出了该对应地域内的主要州郡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,还给出了每一州郡所对应的各宿的度数。天与地的对应,至此可称登峰造极,限于篇幅,这里不再将“州郡蹶次”全都列出,只列比较一般的取訾一次为例:
取訾:卫,并州,对应营室、东壁,
安定,入营室一度,
天水,入营室八度,
陇西,入营室四度,
酒泉,入营室十一度,
张掖,入营室十二度,
武都,入东壁一度,
金城,入东壁四度,
武威,入东壁六度,
敦煌,入东壁八度。
从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弄清两个问题。第一,《史记·天官中》中所载十二次与二十八宿、二十八宿与州郡之间的对应之所以略有参差,是出于技术上的原因。这从《晋书·天文志》中更详细的分野体系不难看出来:比如取訾一次连头带尾跨越危、室、壁、奎四宿,其中危、奎只划入头尾,室、壁则是全部。这样,危宿既可以划入前一次玄枵,也可以划入本次取訾之中(《开元占经》中正是如此)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的参差正是由此而起。而从《汉书·律历志》起,列出各次的起迄宿、度之后,这个问题已自动消除。
第二,不厌其烦地列出某郡入某宿多少度,说明此时的星占学已达很高的数理程度。星占家们力求能够精确地推算昭示吉凶的天象究竟“应”在何地。地上划分的由粗疏入细密,反映了对天上天体运动的掌握也已更趋精密,这与研究古代中国天文学在这一时期发展情况所得结论是一致的。
李淳风在《晋书·天文志》中记载的“州郡蹶次”,在他自己的星占学名著《乙巳占》卷三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现,称为“陈卓分野”。这种体系是否来自陈卓虽无确证,但从上一章所述陈卓总结整理了上古石、甘、巫咸三家的星官成为此后的标准体系这点来推想,他同时将战国以来的分野体系进行规范化,也应是顺理成章之事。类似《晋书·天文志》中的分野体系,在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、《开元占经》卷六十四、《灵台秘苑》卷三等处也都有记载,相互间小有异同而已。
分野体系都是将二十八宿与地上州郡作对应,但同时总是按十二次进行划分。之所以会如此,很可能与中国古代星占学的起源有关,还可能是由中国古代星占学的特点之一—非常重视生星星占所决定的,我们已经知道,十二次本来就是和岁星纪年,即木星的周期运动联系在一起的。至于十二次那些奇特名称的意义,则迄今未见令人满意的解释。
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(武汉易学大讲堂) 版权所有
邮箱:manzuyr@163.com 在线QQ:448069585
邮箱:manzuyr@163.com 电话:027-82761397 13476013916
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:鄂ICP备11016613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