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武汉易学大讲堂 大六壬视频、八字视频学习,风水实战函授、汉派六爻函授皆为国内最高水平!为客户起名字、批八字、合婚、择吉日、测日常百事、看风水!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易学研究 > 易学基础

大家说易

现代易

学易经

易学基础

易学人物

易学专家

传统的物象计时方法(上)

来源:作者:admin时间:2014-06-03浏览次数:1249

   《周易》讲究推演计算,对于节气的交接上就特别敏感。如果牢记廿四节气歌诀,对确定节气的时段极为方便。古今的有识之士,根据各地的物候特点,对节气的交接的物候有精辟的概括,把人们对节气交接的观测经验,撰成压韵的歌谣传世。其歌曰:
    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;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每月两节不变更,最多相差一两天;上半年来六廿一,下半年是八廿三;推算节气用阳历,换成阴历校时间。中节不当交节日,误差不过一两天。二十四节有先后,下列口诀记心间:一月小寒接大寒,二月立春雨水连;惊蛰春分在三月,清明谷雨四月天;五月立夏和小满,六月芒种夏至连;七月大暑和小暑,立秋处暑八月间;九月白露接秋分,寒露霜降十月全;立冬小雪十一月,大雪冬至迎新年。”
    廿四个节气,起节和中节各有十二个。
    十二个起节是:
    立春、惊蛰、清明、立夏、芒种、小暑、立秋、白露、寒露、立冬、大雪、小寒。
    十二个中节是:
    雨水、春分、谷雨、小满、夏至、大暑、处暑、秋分、霜降、小雪、冬至、大寒。
    记载和区分节气时段的夏天“出入伏”,冬天的数九九和时刻及夜里起更概念,也要必须花点时间,弄得清楚明白才好。
    入“伏”和出“伏”
    民间在夏天用夏三伏,表示每年夏至和立秋时段的天气特征。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。
夏至在六月发生,该节在月的廿一日前后出现。比如2011年的夏至日,是阳历6月22日阴历五月廿一日的一时十七分。用干支表示为:辛卯年、甲午月、戊申日;所以入伏的时间是7月14日,当阴历六月十四的庚午日初伏。7月24日,当阴历六月二十四的庚辰日中伏。立秋的时间是2011年8月8日,当阴历七月初九四时三十四分;用干支表示为:辛卯年、丙申月、乙未日。2011年8月13日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,为末伏的开始,出伏为10天后。
    所以民间的夏三伏,初伏为10天,中伏是20天,末伏最热号称“秋老虎”为10天。
    冬季的冬“九九”
    冬九九是民间的传统纪日,在梁代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就有叙道:“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,为寒尽。”数九是以冬至日日的当天为一九,其后每九日数一次九,一直数到“九九”八十一天,“九尽桃花开”,天气就暖和了。
    一般立春日当天,或者前后一天为六九的开始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谣,叙数着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。歌曰:
    “未从数九先数九,一九二九冰上可行走。三九四九掩门叫黄狗。五九六九开门缩颈走。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。九九又一九,犁牛遍地走。”
    还有一首较通俗的民谣是这样的:
    “一九二九,伸不出手。三九四九,冻死猫狗。五九六九,隔河着柳。七九河开;八九雁来。九九寒尽,春暖花开。”
    《京房易占》说:“冬至之后,三十日极寒。”,“冬至后第三戌,为腊月最冷者。”后来,一般人们都认为三九天是最冷的,但是事实上,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时间。只不过刚进三九的头几天,寒暖变化大,一下暴冷,身体不太适应,显得格外寒冷,而到四九,虽然温度比三九低,但温差变化小,便感觉不如二九进入三九时这么冷了。
    准确时间“刻”
    在古代,都市里计量准确时间的器具有日晷、漏壶等,日晷是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,漏壶是按按照壶内漏水量计量时刻的仪器。白天用日晷,夜间用滴漏壶计时间。我国古代制定的百刻计时法最古老,使用的时间也最长。大约西周之前,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,一刻等于目前的14.4分钟,所以一个小时为四刻,一小时内分为四刻,一刻15分钟,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。隋唐时,为十二时辰计时,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。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

赵向阳微博

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(武汉易学大讲堂) 版权所有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在线QQ:448069585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电话:027-82761397 13476013916

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:鄂ICP备11016613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