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纪时与易学纪时有差异和不同。年、月、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。历法中的年、月、日,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——回归年、朔望月、真太阳日,称为历日、历月、历年。为什么只能是“近似等于”呢?
原因很简单,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,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。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,我们又会觉得别扭,所以历法中的一年、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“日”。为了生活的便利,学术、理论必须往后站,没办法,只能近似了!
易学所用日历是严格按节气来划分年月的,至于日就是相对近似取值,而时是采用太阳时。所以这四个点(即四柱)中,只能把日柱牺牲一部分来描述。这样一年的四柱中最为重要的年月柱就比较准确了,五行的判断就清晰了。
六十甲子(排法:阳干配阳支,阴干配阴支,才能成一组干支,共组成60组干支) | |||||||||
序 | 干 支 | 序 | 干支 | 序 | 干 支 | 序 | 干 支 | 序 | 干 支 |
1 | 甲子 | 13 | 丙子 | 25 | 戊子 | 37 | 庚子 | 49 | 壬子 |
2 | 乙丑 | 14 | 丁丑 | 26 | 己丑 | 38 | 辛丑 | 50 | 癸丑 |
3 | 丙寅 | 15 | 戊寅 | 27 | 庚寅 | 39 | 壬寅 | 51 | 甲寅 |
4 | 丁卯 | 16 | 已卯 | 28 | 辛卯 | 40 | 癸卯 | 52 | 乙卯 |
5 | 戊辰 | 17 | 庚辰 | 29 | 壬辰 | 41 | 甲辰 | 53 | 丙辰 |
6 | 已巳 | 18 | 辛巳 | 30 | 癸巳 | 42 | 乙巳 | 54 | 丁巳 |
7 | 庚午 | 19 | 壬午 | 31 | 甲午 | 43 | 丙午 | 55 | 戊午 |
8 | 辛未 | 20 | 癸未 | 32 | 乙未 | 44 | 丁未 | 56 | 已未 |
9 | 壬申 | 21 | 甲申 | 33 | 丙申 | 45 | 戊申 | 57 | 庚申 |
10 | 癸酉 | 22 | 乙酉 | 34 | 丁酉 | 46 | 已酉 | 58 | 辛酉 |
11 | 甲戌 | 23 | 丙戌 | 35 | 戊戌 | 47 | 庚戌 | 59 | 壬戌 |
12 | 乙亥 | 24 | 丁亥 | 36 | 已亥 | 48 | 辛亥 | 60 | 癸亥 |
纪年
计算公式:(所求公元年-3)/60=商......余数,余数即为所求年干支。
如:求1948年的年干支:(1948-3)/60=32..余数为:25,再查看序列25者为“戊子”,则1948年为戊子年。
纪月:
(一)农历月份的地支固定不变(如下表):
月纪的起算时间 | |||||
一月 寅月 | 二月 卯月 | 三月 辰月 | 四月 巳月 | 五月 午月 | 六月 未月 |
从立春到惊蛰 | 从惊蛰到清明 | 从清明到立夏 | 从立夏到芒种 | 从芒种到小暑 | 从小暑到立秋 |
七月 申月 | 八月 酉月 | 九月 戌月 | 十月 亥月 | 十一月 子月 | 十二月 丑月 |
从立秋到白露 | 从白露到寒露 | 从寒露到立冬 | 从立冬到大雪 | 从大雪到小寒 | 从小寒到立春 |
(二)农历月份干支是推算出来的(先从正月的天干开始)。
如果节气的时间在12:00以后,比如2004年2月4日19点53分立春,则该年的寅月从2月5日算起,包括2月5日,该寅月的干支,从2004年是甲申年,对照上面得出是丙寅月。
纪日:
从鲁隐公三年(公元前722年)二月己巳日起至今, 我国干支记日从未间断. 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知的唯一最长的记日法.干支纪日——以某一日开始,农历日纪没有很好的的推算方法,最实际的办法是查万年历。
纪时:
(一)地支的表示:
时间 | 23-01 | 01-03 | 03-05 | 05-07 | 07-09 | 09-11 | 11-13 | 13-15 | 15-17 | 17-19 | 19-21 | 21-23 |
地支 | 子 | 丑 | 寅 | 卯 | 辰 | 巳 | 午 | 未 | 申 | 酉 | 戌 | 亥 |
(二)农历时辰干支是推算出来的。
首先推出该年正月的天干,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。该年正月天干序号的计算方法是: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。公式为:公元年份÷5的余数-2×2-1。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。闰月的纪月干支同前一月。
例如:推算2001(农历辛巳年)年农历正月天干序号数——
2001÷5的余数为1-2×2-1=-3闰月的纪月干支同前一月。
例如:推算2001(农历辛巳年)年农历正月天干序号数——
2001÷5的余数为1-2×2-1=-3(该数为“-3”,是负数应加“10”)+10=7,计算结果:2001(农历辛巳年)年农历正月天干序号数为“7”;
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
甲 | 乙 | 丙 | 丁 | 戊 | 己 | 庚 | 辛 | 壬 | 癸 |
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(武汉易学大讲堂) 版权所有
邮箱:manzuyr@163.com 在线QQ:448069585
邮箱:manzuyr@163.com 电话:027-82761397 13476013916
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:鄂ICP备11016613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