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武汉易学大讲堂 大六壬视频、八字视频学习,风水实战函授、汉派六爻函授皆为国内最高水平!为客户起名字、批八字、合婚、择吉日、测日常百事、看风水!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易学研究 > 大家说易

大家说易

现代易

学易经

易学基础

易学人物

易学专家

预测学的哲学基础在于认识

来源:作者:admin时间:2020-06-22浏览次数:1231

    人类文明的早期,人们就渴望预测,都想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。古人云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”。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》中说:“天之生此民也,使先知觉后知,使先觉觉后觉也。”在西方世界,不少星相学家声称能阐述行星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。各种各样的算命先生声称能预知人们的命运,甚至依靠凝视水晶球所产生出的幻觉图象来预示吉凶。凡此种种都说明预测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。
    预测的哲学思想在于认识论。在哲学中,经典的划分是思维和物质,反映在认识体系中,可以建立关于思维的抽象体系和关于物质的物理体系。在本世纪,阿兰图林(Alan Mathison Turing,1912-1954年)提出智能和计算机的问题以后,必须建立另一种认识体系,我们称之为“信息体系”。

   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(公元前369-286年)在《齐物论》中说:“一与言为二,二与一为三。”这里的言就是一。这段文字较难理解的是“言”这个字。关于“言”字,在《庄子·经上三十二》中说:“言,出举也。”意即语言是表达名称(举)的。又说:“言,故言也者,诸口能之出名者也。”意思是说,所以语言是众口所能使用并表达名称的。
    现将《齐物论》中这段原文录后,一并作为参考。《齐物论》中说: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。既已为一矣。且得有言乎。既已谓之一矣,且得无言乎。一与言为二,二与一为三。自此以往,巧历不能得,而况其凡乎。”
 按照翁文波先生的理解,这三个一可解释为:第一个“一”是客观世界中物质数量的“一”,第二个“言”字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,第三个“一”是人类思维中“一”这个概念。上文中关键是一个“言”字,庄子把信息引入了哲学。这三个“一”也可理解为分别属于三个认识体系:(1)一个物质,属物理体系;(2)表示这个数的言语,如1,一,oneein,……,属信息体系;(3)人类思维中“一”这个概念属抽象体系。庄子又说:“巧匠不能尽”意思是究竟有几重认识体系,聪明人也数不清。
   因此,我们暂时把人类的认识体系分为三个子体系。它们是抽象体系、物理体系和信息体系。
   (1)抽象体系:可以包括宗教信仰,数学抽象等。在本书中我们只讨论数学抽象。它的基础是集合、公理和关系。
   (2)物理体系:承认时间、空间和物质的客观存在,其中时间和空间是连续的,与单位和原点有关。物质是可数的,只与单位有关。
   (3)信息体系:是建筑在物理体系之上的。承认信息(Information),知识(Knowlege)和智能(Intelligence)的 存在,信息的存在又承认人(或生物)和机器(主要是计算机)的存在。

    由认识的三个体系又引伸知识的三个层次:抽象体系中的集合、公理或关系一旦被认识或公开被提出即成为抽象知识;物理体系中的许多规律,如物体、力、加速度的关系(牛顿定律),一旦被认识,就成为物理知识;在信息体系内(假定人和机器的存在),一切对人有关的法则、事件、数据等等,一旦被人认识或公开提出,就成为信息知识。
    这三个知识的层次,在性质上有许多区别,例如,抽象的自然数,属于自然数系,与实物无关。如果有的老师教学生把自然数123……,说成1个,2个,3个,……,那可就大错特错了。物理的自然数有其所指的对象、单位,是数值。物理学家可以提出量子理论,假设世界是由可数的单元组成,它的产生要由观测得出。再从准确程度看,抽象知识的 要求是绝对的,如整数“1”不等于“1.000000……1”。再如一个圆周率,可以有严格的千百位有效(3.14159,26535,89793,26433,83279,50288……)。而物理知识的一个数值,不可能有十几位以上的有效位数。现实世界里,我们无法找到圆周率为千百位的那么一个圆。这个圆只有在我们的幻想里才能找到。可是,我们没有必要沉浸在幻想里。信息知识是建筑在物理知识的基础上的,它的精度不但不会超过物理知识,并且求知的人还只能或只想知道必要的准确度。例如,股票的涨落,只要几个百分点的两、三位有效小数就行了。
    根据以上的讨论,认识的概况可以归纳如下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随着抽象体系向信息体系演化,集合扩展为信息集;公理扩展为知识;关系扩展为“状态”(State)。“状态”是一个新创的技术术语,理解为知识中所有可能的关系,也可叫做智能。信息体系则以下述方式与物理体系有关:人与机器是物质的特款。信息可通过时间和空间在人类中交流和传递。

    上述认识体系的分类是按照它们的性质或大体上按逻辑划分的。但是认识的历史过程多少有些不同。物理体系的概念像在人类文明的很早时期就已经出现。然而,将物理认识抽象为数学表述,以及使物理定律和数学理论之间的基本差别不再很大,人们花了很长时间。迟至公元400年,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(公元429500年)才求得小数点后7位圆周率值π(圆周长与圆直径的比值)。这一个数字大约持续了1000年才获得进一步发展。19世纪前后,抽象体系中的某些新概念兴起。如概率(Laplas,Pierre Simon,1812),非欧几里德几何学(Bolyai,John Lobachevski,Niolai Ivanovich,1826年)等。 抽象思维和物理观察开始分家,应用数学从抽象体系中分离出来进入认识的物理体系。从这种意义上讲,抽象数学和应用数学在性质上是不同的。如果有人坚持认为应用数学是数学的分支,可以把它称为“概”数学。这个“概”字是从不同于“周期函数”的“概周期函数”中引伸而来的。
    20世纪20年代之后,产生了信息方面的概念。Turing's问题确定之后,信息论(Shanon,Clanud Elwood,1948)和控制论(Wiener,Norbert,1948)改变了认识的观念。随后,新概念如模糊和灰色体系补充了这种改变。这种改变的主要结果是引入人或主观性。从认识的信息观点说,应用数学成为主观数学或信息数学。
    由于认识体系的历史过程,不是按性质或逻辑分类。因此,方法论中的缺陷还需要深入检验。 

赵向阳微博

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(武汉易学大讲堂) 版权所有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在线QQ:448069585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电话:027-82761397 13476013916

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:鄂ICP备11016613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