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武汉易学大讲堂 大六壬视频、八字视频学习,风水实战函授、汉派六爻函授皆为国内最高水平!为客户起名字、批八字、合婚、择吉日、测日常百事、看风水!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数术天地 > 风水玄说

大六壬

新派大六壬

奇门遁甲

说数术

八字推命

看风水

算卦

梅花易数

知几

测字

易医同源

百事可测

风水玄说

城市风水简说

来源:作者:admin时间:2014-10-17浏览次数:1179
武汉易学大讲堂看风水:          
北京风水
    以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议论最为有名。他曾大发感慨说:“天地间好个大风水!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,前面黄河环绕。泰山耸左为龙,华山耸右为虎。嵩山为前案,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,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。故古今建都之地,皆莫过于冀都。”对此,《大学衍义补》做了进一步的阐发:“太行自西来……重冈迭阜,鸾凤峙而蛟龙走,所以拥护而围绕之,不知其几千里也,形势全,风气密,堪舆家所谓藏风聚气者,兹地实有之。其东则汪洋大海,稍北乃古碣石,稍南则九河古道,浴日月而浸乾坤。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而广大也。况居直北之地,上应天垣之紫微。其对面之案,以地势度之,则泰岱万山之宗,正当其南……自古建都之地,上得天时,下得地势,中得人心,未有过此者。”
    蒙古贵族巴图鲁曾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,说幽燕之地,龙蟠虎踞,形势雄伟,南控江淮,北连朔漠,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。大王果欲营天下,定都非燕不可(《元史?木华黎传附巴图鲁传》)。郝经也劝忽必烈都燕,说燕东控辽东,西连三晋,背负关岭,瞰临河朔,南面以莅天下。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。
    明代朱棣迁都北京,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。有的说,北京河山巩固,水甘土厚,民俗淳朴,物产丰富,诚天府之国,帝王之都也。有的说北京北枕居庸,西峙太行,东连山海,南俯中原,沃野千里,山川形胜,诚帝王万世之都(《太宗实录》)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说北京是“视中原,居高负险,有建瓴之势”。
若是从北京城附近来看风水,清人吴长元说:
    “北京青龙水为白河,出密云,南流至通州城。白虎水为玉河,出玉泉山,经大内,出都城,注通惠河,与白河合。朱雀水为卢沟河,出大同桑于,入宛平界。玄武水为湿余。高粱、黄花、镇川、榆河,俱统京师之北;而东与白河合。”
若从北京湾和北京小平原的形势来看风水,前人说:
    “幽燕自昔称雄,左环沧海,右拥太行,南襟河济,北枕居庸。……燕蓟内跨中原,外控朔漠,真天下都会。”“绳直砥平,形腾爽垲。”“虎踞龙盘,形势雄伟”。“京师前挹九河,后拱万山,正中表宅,水随龙下,自辛而庚,环注皇城,绕巽而出,天造地设。”
天津风水
    天津古城,位于华北平原的河海要冲。风水外局,远依燕山山脉的盘山,近临海河、运河、子牙河的交汇点,西可通京畿,东可出渤海,大运河可南下江浙。“天子之津液”而名天津。城市选址可谓得地,是选在风水“穴”上的。风水内局,城市方形,以中心鼓楼引出东西、南北十字大街。以天后宫为水陆接转点,成为艮部依托,引导水、陆交通从东部“震门”入城。在文昌位布置孔庙,在城市中心点上立鼓楼,楼下纵横贯通,不压穴点。城周四门,街衢方整布局,风水秩序井然。然而天津经过英法联军入侵,八国联军入侵,日本帝国主义入侵,使原来面貌皆非。特别是八国租界地的瓜分,天津故城被近拆城,在城外割地建立各自为政的市区,各租界街不对路,管线不联,建筑风格各异,成为“世界建筑博览会”。城市向震、巽方向扩展,从地学和经济地理上分析虽不为错,但从风水学上分析,城市格局紊乱,斜道、角房、弯路、洋房,与天津故城毫无共性,使天津城市发祥地的故城变为“向隅百泣”的孤岛,使古城气势日渐式微。这种枝荣本不固的建设,是对风水原理的典型破毁。
洛阳风水
    洛阳向称九朝古都,从周成王“南望三涂,北望岳鄙,顾詹有河,粤詹洛邑”开始,历代君王都将此方土地列为建都的首选区位之一,其风水形胜,自然绝好了,然而其“好”又绝在何处呢?对此,明人李思聪在《堪舆杂录》中曾作了十分详细的回答:洛阳龙脉发自中策嵩山,过峡石而北,变作冈龙,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。山虽不高,蜿蜒而长,顿起首阳山。远映下首,于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。嵩山抽中干,起皇陵(即宋陵)。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,为水口。中扩为堂局,而四山紧拱,前峰秀峙。伊、洛涧汇于前,此为龙之右界水;稠桑、弘农,好阳诸涧乃左界水,流入黄河,绕于北邙之后。洛河悠扬,至巩县而与黄河合。真可谓“一大都会也”。
杭州风水
    杭州干龙自天目起祖,远不能述。从黄山大岭过峡后,一枝起南峰,从石屋过钱粮司岭,起九矅山、越王山,过慈云岭起御教场、胜果山、凤凰山,过万松岭起吴山,入城。一枝起北高峰,从桃园岭、青芝坞跌断,起岳坟后乌石山,从智果山、保叔塔入城。来龙沿江而下,皆自剥星峦遮护,隔江诸峰远映护龙,直从萧山至海门,生天孤、天角星,从别子门石骨渡江起阜诸山,作下沙,兜转右界水,自严州桐庐流入钱塘江。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注入官河。可惜两界分流未合,城中诸河塞阻秽浊,脉胳不清,西湖之水又从昭庆左分出流,断北龙,致使形势不很完全,风水造化难称佳胜。这一点,宋代堪舆名流傅伯通曾经谈及过。时值宋室既将南迁,傅伯通受命往相临安(即今杭州)风水。经过一番察勘,他向宋高宗赵构上表一份,报告说:“顾此三吴之会,实为百粤之冲。钱氏以之开数世之基,郭璞占之有兴王之运。天目双峰屹立乎斗牛之上,海门一点横当乎翼轸之间。”然后话峰一转,认为此地:“文曲多山,俗尚虚浮而诈;少微积水,土无实行而贪。虽云自昔称雄,实乃形局两弱。”因而得出结论说:杭州“只宜为一方之巨镇,不可作百祀之京畿。驻华仅足偏安,建都难奄九有。”此报告一上,宋高宋既升杭州为临安府,并称行在。说来也巧,宋室后来也竟然以偏安结局。
福州风水
    “福建省城,闽君瑶原建都山中,后迁出,就横塘江水潴聚于前,峡江双峰对峙关锁门户。”明布政司衙门前对五虎山。由于该山石势雄奇,大有煞气,并据传说“门开则祸立至”,所以衙门中门经常关闭。
广州风水
    广州地脉发自南岳,其首大庾,其足越秀。“大庾东驰至海而尽,广州宅南之奥,自为堪舆,而罗浮离立天外为之镇。”越秀山为广州主山,珠江则为广州界水。明初,扩建广州城,曾将北城墙修到越秀山腰。城东、西、南三面皆有濠,惟独北面没有。考其原因,除了山地多石,难以挖掘外,关键还在于担心“地脉一断,则数千里神气不相贯”,破坏了一城风水。当然为了补此不足,有人建议在城外筑建空心墩台,上置大炮护之,又于城头一带,多筑横墙,自相隐覆,使敌人登高觇我,不能知城上虚实。
昆明风水
    昆明城起源于唐代南诏国的拓东城。拓东城在设计上“以龟其形”(张道宗《纪古滇说集》),被称为“龟城”,表达了长久不衰的用意,是以中国传统的仿生学原理筑成的城池。元代以后,昆明城在城址上做了较大的变动,明代又扩建为砖城,但龟城特征仍保持下来。
    唐开元年间,南诏国王盛罗皮在晋宁修建了拓东龟城,“开元初。威成王(盛罗皮)岫杨道清为显密圆通大义法师,塑大灵土主天神圣像曰摩河迦罗。筑滇之城以龟其形。五年,龟城完复。塑二神,一镇龟城之顶,一镇城之南。”显然,修建龟城、塑神像以镇神龟,目的就是使龟的灵气不外泄,永保晋宁长盛不衰。此龟城就在北面蛇山之下。蛇山又称为“长虫山”,在地质学上是石炭纪、二迭纪的坚硬灰岩经地壳内力的挤压形成直立的节理,山形外观象蛇的鳞皮故此得名。蛇山之下的龟城,形成龟蛇相交,象征着生生不已、繁荣富裕。
    公元1254年,蒙古大军攻陷拓东城,置昆明千户所,“昆明”正式成为地名。至元十三年(公元1276年),元朝设立云南行中书省,赛典赤?赡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,并将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,昆明自此成为云南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    明初,沐英镇守云南。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开始修筑昆明砖城并扩大了城区的范围,将翠湖、圆通山包入城内。扩建后,昆明城“周九里三分,高三丈九尺二寸。设六门,上皆有楼:
    大东门曰威和,楼曰殷春;
    小东门曰敷泽,楼曰壁光;
    南门曰丽正,楼正近日;
    大西门曰宝成,楼曰拓边;
    小西门曰威远,楼曰康阜;
    北门曰拱辰,楼曰眺京。”
    相传,昆明城是一龟形,南门是龟头,北门是龟尾,大东门、小东门和大西门、小西门是龟的四打腿。北门内城向北,廊门朝东,是取灵龟掉尾之意;大西门、小西门内门向东,小东门内门向西,外侧廓门都向南,是取其足动之态。大东门内外门朝向一致,是因东方属木,取木宜伸不宜屈之意。昆明城在其镇山蛇山山麓,连接蛇山之气脉,龟蛇相交,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玄武图像。
咸阳风水
    秦都咸阳城的规划设计体现宇宙象征主义思想,天子居住的地方以星象为依托。《三辅黄图》说,秦始皇筑咸阳城,北面依山修宫殿,四面有门,仿效天上的紫微宫,象征皇帝居住,渭水横贯都城,象征天上的银河。这种地法天的思想意景,是风水学说的内容之一。从地理学的角度看,咸阳形势很好,北依高原,南临渭水,是关中东西大道的分界线,控制关中平原的枢纽。渭水与黄河相连,水上交通方便,关中平原是农业基地,粮食给养充足。天道循环,而渭水在平原上摆动,此后咸阳城受水的侵蚀,两千多年中,渭河逐渐北移约4公里,把秦咸阳城南部约4公里宽的城区冲掉了。
长安风水
    汉都长安城,娄敬劝汉高祖刘邦都关中,刘邦举棋不定。不少山东籍的大臣力劝刘邦都洛阳,理由是洛阳东有成皋关,西有肴山,背河,向伊洛,地形上险要易守。娄敬对此予以反驳,说洛阳固然有这些优点,但面积太小,不过数百里,一旦四面受敌,非用武之地。而关中左肴函,右陇蜀,沃野千里,南有巴蜀之饶,北有胡苑之利,阻三面而守一面,独以一面东制诸候。诸候安定,河漕輓转天下,西给京师,诸候有变,顺流而下,足以委输。这真是千里金城,天府之国。他还比喻说,像两个人打架,要想取胜,必须掐住咽喉,从后背打他,今陛下入关而都,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,控制了后方。听了娄敬的这番话,刘邦才下决心定都关中。
    从地理角度看,汉长安城位于龙首山北麓,近渭水南岸,地势较低洼,水含盐分高,咸卤,从军事上看也不利。所以到隋文帝时,去旧图新,决定迁都至龙首山南麓,兴建大兴城。具体规划设计由宇文恺负责,他利用龙首山南麓大兴地区六条冈阜的地形特点,结合风水理论进行设计。他把六条冈阜看作是乾卦的六爻,最高的一条九二置宫阙,是皇帝居住的地方;稍低的第二条九三立百司,为中央各部办公的地方。九五这一条虽然比九三低,但在乾卦中九五位贵,不是凡人居住之地,所以在此盖庙宇,修玄都观、兴善寺等,让神仙菩萨去住。这种设计,使统治机构处于全城制高点上,宫室、百官衙署都占据高地,显示出统治者高高在上,主宰天下,传之万世的思想和气派。从安全上说是可靠的,处于监视下层百姓的位置。从地理环境来说也是最好的,地势高,干燥,不易生病。可见宇文恺深通风水的道理。
南京风水
    三国时,东吴大臣张宏曾劝孙权定都秣陵(今南京市),说那里的地形冈阜连石头,秦朝曾有人说过金陵地形适合建都,现在没有什么变化,很适合建都。孙权觉得张宏的建议很好,但没有下决心,后来刘备、诸葛亮来东吴看过地形后,也劝孙权建都秣陵。精通天文地理的诸葛亮说:钟山龙蟠,石头虎踞,此乃帝王之宅。孙权非常高兴,于是决定在秣陵建都,改秣陵为建业。从地理角度看,南京位于长江下游,北濒长江,号称天堑;东依钟山,天然屏障;南控秦淮河,北临玄武湖。其他小山如聚宝山、覆舟山、鸡笼山、清凉山等,分布在江河、湖泊、丘陵、平原之间,地形复杂,山川险固,气象雄伟。加上物产丰富,水陆交通方便,是个建都的好地方。风水家认为,金陵地脉是从东南溯长江而西,数百里而止,西边是鸡笼、覆舟诸山,又西为石头城,而钟山峙立东面。大江回抱,秦淮、玄武湖左右映带,两淮诸山合沓内向,若委玉帛而朝,符合紫微垣局。所以自孙权之后,东晋,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,南唐,明朝初期,民国都在此建都。
成都风水
    1、公元前221年,秦灭六国,建立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帝国。之后十一年中,五次出巡。公元前210年最后一次出巡。先到云梦,烧了洞庭湖中的“君山”(因忌另有“君”字)后,浮江而下至南京。随身方士风水家常生、仙导二人到南京即沉默不语。始皇细问之,才说“金陵四周山势不俗,地势险要,五百年后会有天子气。”问破气之法,而定凿断方山地脉。
    方山,地处南京东南巽位,山顶平坦,状如官印,又称天印山。是风水吉祥命运山。破断方山地脉,又引淮河污水流贯金陵(入城必污),直入长江。此水而名秦淮河。
    城北的狮子山、马鞍山,本是相边一座山,也同时被凿断开。
    同时,又改金陵为秣陵,意为牧马之地。
    但方案一定,始皇从金陵归途中一病不起,驾崩途中。传说是“破天机”之谴。
    成都,位于川西盆中心,背靠昆仑山系的九顶山、邛莱山,面向嘉陵江、涪江、岷江,背山面向盆地平原水系,风水外局优异。秦惠王时,令张仪仿秦咸阳城制建设。李冰父子修建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,致使物阜民丰,农商发达,而有“天府之国”的美称。尔后,历代多次成为封建小王朝的都城。东汉时的公孙述,蜀汉时的刘备,前蜀的王建,后蜀的孟知祥等,均先后在此立都。唐代安史之乱,玄宗曾到此避乱,而把成都定为“南京”。人烟稠密,雉堞崇宏,百货云集,在唐代成都城市人口已达六十万人。秦初(约在公元前310年)张仪建城时,皆用土筑城,周围十二里。城北移山取土处,成为万顷地。时至汉武帝,改建为九个城门。后来唐宋时代,均有扩建。至明代改为砖石城墙。城周扩为二十四里。由于锦江在城市巽方(东南)流过,城市顺随地形,街衢皆为东北、西南向。城中央为明代藩王宫城,东西宽一里,南北长1。2里略呈长方形。砖城开四门,有护城河。宫城严守南北向,与周围街区迥异。
    明太祖朱元璋要刘基对宫城风水选址。刘的师父铁冠道人指示刘,要建在燕雀湖上。因为南京风水外格大势属阴地,地处水南。而燕雀湖地处钟山之阳,在“蟠龙之头”,是风水穴位所在。填平湖水地,建成后,地面下沉倾斜,呈南高北低之势。朱元璋拟迁都,派太子朱标往关中另求佳地,途中病故。迁都未成。朱元璋下两京诏:“北京”为开封,南“都”为南京。出于城防计,经二十年犹豫,始定南京为主。南京地接三楚,势控三江,进可攻,退可守,形胜江南,利于城防战略。但对于京都,在风水家认为,南京王气不足。据统计,历代在此建都都不长:
    孙权在公元229年称帝南京,280年被晋所灭。传代三世,历时52年。
    西晋被匈奴所灭,洛阳被焚。琅玡王司马睿在南京称帝为东晋,但公元420年又被刘宋所灭。历时一百零三年。
    刘宋之后,齐、梁、陈相继都南京(南朝),但宋59年,齐23年,梁55年,陈32年。四朝共约170年。
    明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开国,1402年燕王朱棣“清君侧”,夺其侄建文帝朱允文帝位,即迁都北京。明代立国虽277年,但在南京仅52年。
    太平天国1853年在南京建国,1864年被灭。仅12年。
    中华民国1911年至1949年都南京,仅38年(中的抗日战争迁都重庆,在南京实际不足30年)。
    更多相关文章请搜索历史名城的风水秘密 武汉易学大讲堂风水玄说转载

赵向阳微博

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(武汉易学大讲堂) 版权所有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在线QQ:448069585

邮箱:manzuyr@163.com 电话:027-82761397 13476013916

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:鄂ICP备11016613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